close

  城市化,也許意味著一張戶口本的變遷,也許意味著上班路上時間的延長,也許意味著越來越廣的城市邊界,就像硬幣的兩面,城市的膨脹迅速,已經讓很多諸如杭州這樣的城市感受到了交通上“最後一公里”的破題之難。
  如何破解?看看杭州望江街道的法子——
  街道里的中老年人,只要你50歲以上,帶上身份證,每天上午9點-11點、14點—16點,每隔8分鐘,都有免費社區巴士可以搭,在街道範圍里去醫院、換公交、搭地鐵,甚至去趟菜場都能坐上免費車。
  如果你想去倉前掏羊鍋、蕭山新農都買肉,甚至想去安吉看一眼冬竹,只要湊滿10位大伯大媽,填張申請單預約,就可以有免費大巴接送。
  此法名曰:民生直通車。運行三個月以來,每天都有200多人次享受到這項服務。街道里的老年人紛紛點贊,還有人專門寫了感謝信。
  更關鍵的是,這件暖心事,還不是市政府買單操辦的——
  去年9月份,望江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與杭州與我為老服務中心(一家社會組織),一起辦成了這件事。
  按照計劃,這項民生服務還要走出去,目前在望江街道試點,希望能在更多的城區實現。
  三條固定線路
  每8分鐘一輛
  昨天,望江街道辦事處(衢江路151號)前的馬路邊,聚起了三三兩兩的街坊的老年人在這裡等民生直通車。
  “現在,街道里來來回回跑著小車,我們幾個人每天出來散散步,累了就坐車,都免費的。”張阿姨和老伙伴們都說,民生直通車很好認,全白車身上寫著“愛心服務車”的字樣,還繪有Q版的老爺爺老奶奶頭像。
  現在,望江街道有3條固定線路。這3條路線大致將望江街道分為了西、中、東3個部分,主要經過一些居民常去的街道行政中心、街道醫院、菜市場,甚至是公交車站、地鐵的出口等。
  望江街道總人口有11.5萬、11個社區,老年人占了20%。“1號線經過的海潮路,路面比較窄,只有4米多,只能勉強單向通行。我們正想著把它的路線調整一下。”望江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陳江說,目前,一共有8輛車,都是純電動客車。每輛車可乘坐16人,每天的9點到11點、14點到16點,每條線路有3輛車在跑,跑一圈大概20分鐘左右,所以,8分鐘左右,就會來一輛車。
  那不是還閑著兩輛車嗎?其實,這兩輛車是專門用來跑預訂路線的。想去哪裡?提前3天預訂,只要滿10個人,到社區填一張預約單就可以了。
  這不,冬至那天,還有人專門填單子,聚齊了10多個人去半山掃了墓。
  與我為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楊傑說:“試運行到現在,我們已經接到100多單了。幾乎是24小時服務,上個月,社區大媽們早上五點半去濱江參加萬人排舞吉尼斯挑戰賽。最晚的的一單是到晚上11點。”
  朱金花今年85歲,住在興隆西村。最近,朱奶奶已經“直通”了好幾個地方,“師傅開車送我們去,我們去和平展銷會買點農產品、塘棲買點茨菰,還去餘杭掏羊鍋呢。我們已經交了單子,這幾天還要去蕭山新農都,年貨可以備起來了。一車人每次都滿滿噹噹,大家一起講講笑笑,蠻好。有時候,司機師傅還會跟我們一起逛呢。”
  破題“最後一公里”
  會是曇花一現嗎
  “最後一公里”,在如今的城市病中,一直屬於缺乏“特效藥”的那一類——公交車、公共自行車受到線路、規模的局限,都不可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。而民生直通車的出現,好像是這道難題的一個解題思路。
  不過,很多人心裡也會打鼓,小區里有的居民就在說:“免費的午餐是好吃,但真能堅持下來嗎?”看過了太多無疾而終的新點子,大家都在為“民生直通車”捏一把汗。
  錢江晚報記者將問題拋給楊傑,他先算了一筆賬:
  先說花出去的錢——環保巴士75萬元每輛,被納入中央財政補貼範圍,新能源汽車每輛能補貼30萬元,購買目前10輛車的總支出約400萬元左右,加上每位司機每月5000多元的薪水支出、辦公室租賃費用等等,大約500萬元。
  “今後等規模大了,靠車身廣告、社區O2O物流等收入,預計可以收回部分成本。”楊傑說,能否堅持下去,關鍵還在於杭州市政府可能會出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。
  “下一筆500萬元,投資商已經同意,就是因為等這個政策落地,所以,一直拖著沒有繼續購買車輛,”說起這道門檻,楊傑理解在商言商的謹慎,不過真的等得挺著急,“每個月的運營成本並不低,還好有些公益組織、轄區單位經常贊助我們一些物品,我們將物品拿去義賣,然後補貼到免費巴士的運營中。”
  對於免費巴士的未來, 望江街道的陳江更願意相信:“政府搭台,民資唱戲。我們總應該相信民間的力量和智慧吧——嘗試,總要比空談好。”
  停車、審批、宣傳
  街道也亮起了綠燈
  目前,望江街道只是一個試點,楊傑說:“今年,我們計劃把民生直通車開向杭州主城區,目前還在洽談中。計劃總共投入1200輛車,每個社區2輛,剩餘的做機動車,專門接預約單,都是免費的。”
  除了民資的投入,街道方面也在其他方面亮起綠燈——
  免費巴士的電費基本由街道和社區解決;撓頭的停車問題,街道幫助協調,見縫插針;停車站點必須要審批,街道幫忙找交警;宣傳用的街邊易拉寶,需要城管審批;居民“叫車單”,由專門的社區工作人員負責發放和收回;每個社區,定崗一位專職人員負責對接、協調免費巴士的相關工作……
  “很多問題,一開始都沒預料到,街道幫了大忙。”楊傑說。
  公共服務要體現社會力量
  民生工程,究竟該不該全由政府一力買單,第三方的介入,對於城市發展的破局,又能帶來怎樣的助力?
  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楊建華說,“社區服務,要能讓社區居民滿意、凝聚成社區居民共同體、要讓社會治理各方參與。”
  公共服務也體現了社會的力量。基層社會治理方式的水準,也體現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上。以這個方式參與基層的治理,如果更多的社區吸納企業和社會組織,可以推動公共服務,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。
  此外,民資的引入不該是孤掌難鳴,要讓這些嘗試堅持下去,政府要給予一定的動員機制。比如,給企業相應公共性宣傳的回報,社區內,社會企業的形象建立,褒揚、宣傳等。
  而浙江工商大學旅游系主任、博導郭魯芳則覺得,社會管理的創新需要統籌謀劃、創新,引入第三方來破局未嘗不能“無心插柳柳成蔭”:“街道最瞭解居民,動員社會力量,為最弱勢的群體提供服務,這個想法、舉動非常好,表明‘陽光’普照到了每個人身上。”
  在她看來,大家應該跳出這件事,探索其中有價值的部分——將來,社區公共管理的創新由街道為基本單元,無數小點的創新,加上國家、政府的頂層設計,由上而下的創新,兩者結合,社會也會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。“不過在試點的基礎上,流程要清晰有效,不然就是好心辦了壞事。”
  (原標題:望江街道的民生直通車能破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w08bwnn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