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鄰裡糾紛要請法“評評理”
  講述人:鄒山中,男,39歲,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人民檢察院政治處副主任。
  感悟:發生鄰裡糾紛,如果我們心中有法,以法衡量自己有理還是無理,就會知進退,心平氣和、有理有節地處理問題。
  關於“守法”的故事,我這兩天正好碰上一件。昨天,我接到一個親戚的電話,告訴我他和鄰居之間的矛盾化解了。他的情況,我比較瞭解。因為宅基地前進或後退幾米,他與隔壁鄰居鬧了七八年矛盾。
  一個月前,雙方矛盾激化,各家都來了十幾個親戚,站立於門前,互相叫罵。忽然,一人衝進對方人群,雙方撕扯成團。衝突中,雙方各有一人倒地。派出所民警趕到,各自散去。
  第二天,前一天倒地的人,都走進醫院,要求治傷,前後各自花了5000元。
  兩方都強調“對方推倒了自己,要賠償人身損害”,一方又說“衝突中被扯斷項鏈,現在項鏈丟了,對方也要賠”,另一方也說,“我的手錶丟了,對方要賠我”。在派出所調解期間,雙方仍然吵得不可開交。
  一方提出“法庭見”。法院根據訴求,依法審查,依據宅基地權屬證書確認了各自宅基地界限,並認為雙方在衝突中均未受傷,所丟物品也無證據證明,人身和財產損失均不予保護。最後,兩方經法院調解達成和解協議。此後,未再發生矛盾。
  我想,如果不經過法院裁決,如果不通過法律“評評理”,“怕對方訛自己,發生衝突,沒病也要瞧病”的防範心理可能還要保持一段時間。這又要多花多少冤枉錢?這樣的矛盾還要持續多長時間?
  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有法,遇到事情時以法衡量自己有理還是無理,就會知進退,心平氣和、有理有節地處理問題,從而妥善化解矛盾。
  本報記者 馬超 整理
  讓“熟人好辦事”成為歷史
  講述人:陳峻,男,36歲,江蘇省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政工辦副主任。
  感悟:依法治國,就是要讓全社會相信法律、敬畏法律、遵守法律。讓“熟人好辦事”成為歷史,讓“依法好辦事”成為時尚。
  中國,幾千年的儒家學說浸潤出了一個龐大複雜的人情網,也衍生出了“熟人好辦事”的潛規則。
  前不久,有個人托了好幾個熟人朋友找到我,為了孩子上學落戶口的事情。
  朋友在電話里將事情說了一遍,我聽後覺得符合落戶政策,剛想和他說,“你讓他直接去辦不就得了”。朋友卻在電話里連著說,“也是熟人找到我了。幫幫忙、幫幫忙!”
  於是,我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。
  隨後,我聯繫了當地派出所,將情況和所領導說了,所領導爽快地答應了。此後,過了一周左右,我的朋友高興地給我打電話,連聲說“謝謝啊!沒想到這麼順利”。
  本以為這件事過去就過去了,可當一次局裡開會,我遇到那個所里的領導時,他卻向我抱怨起來。
  “上次戶口的事情,按程序完全可以正常辦理,怎麼還要再找到你這裡?你再找我,我再問民警,搞得民警莫名其妙。”我連聲說:“對不起,對不起,都是熟人唉!”
  是啊!都是熟人,熟人好辦事,這句話本身沒錯。可是,一件本來可以按制度正常辦理的事情,大家都去找熟人,那豈不是亂了套?
  依法治國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其最終的目的,就是要讓全社會相信法律、敬畏法律、遵守法律。通過法律制定製度,通過制度規範行為,通過行為維護法律的尊嚴,讓“熟人好辦事”成為歷史,讓“依法好辦事”成為時尚。
  本報記者 馬超 整理
  養成遇事找法的習慣
  □點評
  法治社會並非完全沒有矛盾糾紛的社會,而是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社會。就像故事中所說的鄰裡糾紛,如果我們每個人心中有法,有事搬出法律來衡量,尤其是發生糾紛時就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,那麼矛盾就不會越積越深,越來越激烈。
  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崛起,公眾維權意識、法治意識大幅提升,但仍有人一方面抱怨別人不守法,另一方面自己卻坦然違法;一方面渴望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利益,另一方面卻想辦法鑽法律漏洞。
  與此同時,中國社會被人形象地稱為“關係”社會。人們在遇到糾紛和困難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,而是轉向求助於人情關係或權力依靠等非正常救濟途徑。這樣的思想觀念無疑會對守法精神起到弱化的作用,一點點蠶食公眾的守法心理。
  學法、用法、守法、靠法,應當成為法治社會中公民的基本素質。做到這些,我們的鄰裡關係才能更加和睦,生活才能更加舒心,社會也才能更加和諧。
  陳曉英
  (原標題:人人心中要有一桿秤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w08bwnn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